亚博体育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6/24 3:18:16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Yabo亚博集团官方网站
 

 

 

 

 

 

投资动向
两家药企宣布“牵手”,共同合作开发减肥药
5月29日,翰宇药业公告,2024年5月27日,公司召开了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亚博体育》,同意公司与三生蔓迪签署《亚博体育》,协议约定,公司将与三生蔓迪共同合作开发、供应/采购、销售分成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
根据协议内容,三生蔓迪将根据协议约定向翰宇药业支付:里程碑付款、独家采购价、以及约两位数销售提成,其中里程碑付款主要由临床前技术成果对价款、委托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付款、条件性付款以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四大部分组成。
公司将合作产品的临床前技术研究成果转让给三生蔓迪,并接受三生蔓迪的委托开展临床试验及注册申报工作,以促使三生蔓迪作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在特定区域内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授予其市场营销权,负责合作产品在区域内的商业化。
同时,三生蔓迪将委托公司负责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的生产和供应;产品上市后,三生蔓迪将根据每个自然年度中合作产品在区域内的净销售额情况,以该净销售额所计算出的毛利为基础,向翰宇药业支付两位数销售提成。
就财务条款来看,双方确认,临床前技术成果的转让对价为人民币4,500万元,翰宇药业应在三生蔓迪支付临床前技术成果对价款后15个工作日内向乙方交付全部临床前技术成果。除出现本协议之甲方违约条款所述情形之外,临床前技术成果对价款不可退还。
双方共商定四项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事件,在确认事件达成后,三生蔓迪向翰宇药业指定账户支付委托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付款,合计≤5,000万元。
双方共商定上市获批里程碑事件,在确认里程碑达成就后,三生蔓迪向翰宇药业指定账户支付对应里程碑付款,≤3,000万元。
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合作产品于区域内的净销售额实现不同销售阶段达成,三生蔓迪向翰宇药业支付相应的销售里程碑付款,合计≤14,500万元。
根据每个自然年度中合作产品在区域内的净销售额情况,以该净销售额所计算出的毛利为基础,向甲方支付两位数销售提成。
本次双方合作的产品为卡式瓶可调节注射笔——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适应症:是作为低热量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辅助治疗,用于肥胖,或超重且伴有至少1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成人患者体重管理。
就合作区域来看,中国以及在三生蔓迪承担该等地区开发和注册费用之前提下,墨西哥、巴西、埃及、巴基斯坦;以及在三生蔓迪取得该地区相关监管机构许可之前提下,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及印度尼西亚两个地区的线上销售渠道。
对于本次合作,公司称,有利于加快公司推进司美格鲁肽研发的进一步布局,实现研发成果的加速转化,通过充分发挥双方在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优势,完成互惠互利的合作,使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在塑造品牌影响力的同时,线上和线下渠道快速铺开,从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公司的盈利点,未来逐步对公司营业收入产生积极的影响。
(信息来源:制药网)
 
武田制药与达歌生物达成12亿美元合作
5月23日,达歌生物宣布与武田制药签订了合作开发及独家许可协议,以发现和开发用于肿瘤学、神经科学和炎症领域多个靶点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
根据协议条款,达歌生物将获得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未来潜在的临床前、临床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的付款,总额最高可达12亿美元。除此之外,达歌生物还有资格获得任何潜在商业化产品的销售特许权使用费。双方可以选择扩大合作范围,以纳入亚博体育靶点。
此外,武田将对达歌生物进行股权投资。达歌生物仍然保留其自有管线的全部所有权。达歌生物将利用其GlueXplorer®平台,针对武田选定的特定疾病靶点发现、验证和优化分子胶降解剂。在达到一定进展阶段后,这些项目将移交给武田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
达歌生物成立于2021年,以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兼公司联合创始人仓勇博士的实验室研究为基础,开发了自有的GlueXplorer®平台,其中包括了独特且不断扩充迭代的分子胶化合物库、多种互补的筛选和验证体系,可以确认平台所发现的分子胶的降解机制。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基石药业与欧洲医药公司Ewopharma达成商业化战略合作
5月27日,基石药业宣布与欧洲医药公司Ewopharma达成商业化战略合作,将舒格利单抗在中东欧地区的商业化权利授予Ewopharma。根据许可及商业化协议,Ewopharma将获得舒格利单抗在瑞士以及18个中东欧国家(CEE)的商业化权利。
根据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条款,基石药业将最高获得513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续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基石药业将通过向Ewopharma销售产品来获取国际收入。Ewopharma将负责定价、报销、营销、分销等相关事宜,基石药业将负责供应产品并为相关品牌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
 
资本竞合
炎明生物完成数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
5月24日,致力于开发治疗炎症和肿瘤革命性创新药物的炎明生物宣布已于近日完成数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亚博体育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百洋医药基金跟投,现有投资方峰瑞资本、太平医疗健康基金、礼来亚洲基金、国风投基金、青澜基金、中发展领创/生命园创投基金等持续追加投资。
炎明生物此轮融资中领投的亚博体育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今年3月在亚博体育昌平刚刚签约成立。据了解,2023年底,亚博体育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设立了四支总规模为500亿元的市级政府投资基金,重点用于加强相关领域创新创业培育、投早投小、支持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发挥政府资金“逆周期”调节作用,助力亚博体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其中,亚博体育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规模为200亿元。
(信息来源:新华社)
 
市场风云
自免新蓝海浮出水面,百亿重磅交易之后
作为全球仅次于肿瘤的用药市场,自免领域一直蕴藏着巨大机遇。
比如,上一任药王修美乐,2022年年销售额212亿美元,靠的就是自免领域的巨大优势。当然,自免顶流不只有修美乐。2022年全球药物销售额前100名中,自免药物占比超过20%,合计实现974亿美元销售额,平均每个药物实现44亿美元销售额。
这也导致,自免市场的纷争从未停止。越来越多大药企,在此囤集重兵。
最新的入局者是渤健,以11.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6.5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收购HI-Bio。
这起百亿人民币的并购案,看点不仅在于金额,更在于“靶点”,两个新的自免靶点随之浮现。
其一为CD38单抗felzartamab(菲泽妥单抗),用于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PMN)、IgA肾病、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等自免疾病,其中用于治疗PMN、AMR的II期研究已经完成;
其二为C5aR1单抗HIB210,目前处于I期临床阶段,同样用于自免疾病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产品的中国权益均在天境生物手中,HIB210(TJ210)还包括在韩国的开发、商业化权益。而天境生物表示,正在推进包括菲泽妥单抗及TJ210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管线开发。
或许,渤健的入局,也预示着CD38单抗和C5aR1单抗在自免领域开始起风了。
01、自免新蓝海浮现
自免市场之所以能够吸引诸多药企入局,除了市场规模较大,另外一个核心要素是,机制的复杂性,让更有竞争力的后浪不断涌现。
此次渤健入局的CD38单抗、C5aR1单抗都是自免领域相对较新的面孔。尤其是CD38备受市场瞩目。
毕竟,强生的达雷妥尤单抗在血液瘤领域大获成功,即将迈过百亿美金。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38除了是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治疗的重要靶标,其表达还与自免疾病有关。换句话说,在自免领域,CD38也大有可为。
CD38是B细胞尤其是浆细胞表面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利用靶向CD38抗体清除过度活化的B细胞/浆细胞,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尤其是自身抗体参与致病的相关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肾病)等。
以IgA肾病为例。尽管与大多数自免疾病类似,其发病机制并不单一,至今也未完全清楚。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的“四重打击”学说,简单来说,半乳糖缺陷IgA1(Gd-IgA1)和Gd-IgA1自身抗体(抗Gd-IgA1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沉积于肾小球,触发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肾功能丧失和终末期肾脏病(ESKD)。
可以看到,没有免疫异常就没有IgA肾病。而Gd-IgA1和抗Gd-IgA1抗体的产生被认为是由CD38阳性浆细胞驱动的。基于此,耗竭CD38阳性浆细胞,正在成为IgA肾病治疗的新策略。
已有临床初步证明,通过抗CD38抗体与CD38结合,可以通过两种互补的作用机制诱导细胞杀伤,包括通过自然杀伤细胞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和通过巨噬细胞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ADCP),耗尽浆细胞,进而阻止Gd-IgA1和抗Gd-IgA1抗体的产生,并可能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和组织损伤,从而保留IgA患者的肾功能。
此外,也有临床研究证实了CD38单抗通过ADCC等机制,清除长寿命浆细胞,具有治疗SLE等自免疾病的潜力。
多发性骨髓瘤之外,一场围绕CD38自免适应症的突围已经打响。而在适应症拓展上的无限想象,是自免药物的天然优势。从血液瘤走向自免,意味着CD38正在开拓一片广阔的新蓝海。
02、先行者的“破局”
不差钱的大药企,向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此次渤健的入局,显然是因为起风了。
5月22日,HI-Bio宣布,渤健将以11.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6.5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收购公司,而其核心管线为CD38单抗felzartamab(菲泽妥单抗)和C5aR1单抗HIB210(TJ210),均用于开发治疗自免疾病。
其中,进展最快、最受关注的菲泽妥单抗正开发用于原发性膜性肾病(PMN)、IgA肾病、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等多个适应症的临床研究,且均展现出不错的潜力,并获得FDA多项审评认定,包括用于治疗PMN的突破性疗法认定(BTD)和孤儿药资格认定(ODD);用于治疗AMR治疗的ODD。
以PMN为例,根据HI-Bio在2023年ASN年会发布的Ib/IIa研究数据,88%患者在一周内就观察到PLA2R抗体滴度的早期和实质性降低(中位降低45%),76.9%患者在治疗结束时6个月时有深度反应(>50%)。PLA2R抗体的减少使得患者血清白蛋白和尿蛋白肌酐比(UPCR)的改善,76%患者血清白蛋白升高,65.4%患者在最后一次研究访问时24小时UPCR减少。安全性方面,报告的大多数治疗紧急不良事件为轻度至中度。
目前,菲泽妥单抗用于PMN、AMR的II期研究已经完成,IgA肾病的II期研究在进行中。而HI-Bio计划在即将召开的欧洲肾脏协会(ERA)大会上发布两项临床数据,包括AMR研究的二期数据和IgAN研究的中期数据。
在最新数据即将公布之前,渤健宣布斥巨资收购HI-Bio,某种程度上说明相关数据较为亮眼。毕竟,在达成收购协议之前,渤健势必会对公司进行全面的尽调。
而渤健开发主管Priya Singhal医学博士表示:“我们认为,这种后期资产已经证明了对三种严重未满足需求的肾脏疾病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和临床终点的影响,是渤健投资组合的战略补充,因为我们继续扩大我们的管线并利用我们在免疫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渤健表示,HI-Bio计划将菲泽妥单抗三大适应症推进至临床III期阶段。
正如渤健开发主管所言,AMR、IgA肾病、PMN这三种肾病均存在严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以AMR为例,根据美国非盈利组织“器官共享网络”(UNOS)的数据,美国约有93000名患者在等待肾移植,每年有1/20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时死亡;尽管使用标准的免疫抑制方案,AMR仍会发生,这也是移植后肾失功的主要原因。
目前晚期AMR尚无获批疗法,或许菲泽妥单抗有望成为首个治疗晚期AMR的有效疗法。而相比AMR,IgA肾病市场规模更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美国大约有13万名IgA患者,而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到2030年全球IgA肾病患者可达1016.52万人,其中过半患者或来自中国,毕竟中国IgA肾病发病率最高。
尽管患者群体规模庞大,但IgA肾病患者可用的有效疗法相当有限。若菲泽妥单抗能够在该领域突围,其天花板势必将进一步抬升。
当然,这一“钱景”的最终归属,还有待商榷。
03、并购连锁反应?
之所以说还有待商榷,是因为菲泽妥单抗的大中华区权益并不在HI-Bio手中。
菲泽妥单抗最初是由MorphoSys(后被诺华27亿美元收购)开发。2017年11月,天境生物从MorphoSys手中获得了菲泽妥单抗(TJ202)在大中华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
据天境生物披露,除了菲泽妥单抗,其还拥有HI-Bio另一核心管线HIB210(TJ210)的大中华区及韩国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并正在推进包括菲泽妥单抗及TJ210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管线开发。
2022年6月,HI-Bio与MorphoSys达成参股与授权许可协议,获得了菲泽妥单抗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其它地区所有适应症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
正如前文所说,IgA肾病具有显著的人种差异。在美国,IgA肾病属于罕见病,仅有13万名患者;亚洲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欧洲、美洲及非洲等国家,而在亚洲国家中,中国和日本的发病率又是最高的。
根据最新数据,在中国,2022年IgA肾病的新确诊人数在10万左右,存量患者的规模超过100万人。如果算上未明确诊断IgA肾病的患者,这一数字可能会超过400万。
而由于有效治疗手段欠缺等因素,导致IgA肾病患者长期预后极不理想。这意味着,IgA肾病药物在国内具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考虑到菲泽妥单抗的权益分割,以及国内市场的前景,或许未来更重磅的BD交易,会在国内诞生。
这一点,可以参考年初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2023年,诺华以最高35亿美元的金额收购Chinook,而这家公司吸引诺华的点,就是治疗IgA肾病的两款药物。诺华获得了Chinook所有的资产,包括其持有的信瑞诺医药50%股份。不过,考虑到国内潜在较大的肾病市场,似乎让诺华并不满足只有50%的权益。
也正因此,诺华决定收购信瑞诺医药另外50%股份。
作为引进方,享有海外药企管线的国内权益,随着海外药企被并购,它们也正在成为谈判对象。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肿瘤早筛核心战场的“未来”争夺战
在结直肠癌早筛领域,Exact Sciences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作为唯一获FDA批准上市的便检测手段,其早筛产品Cologuard在2023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8.64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吸引了诸多虎视眈眈的后来者。其中,Guardant Health看起来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对手。
5月23日,Guardant Health表示,其早筛产品Shield的几项关键投票,均获委员会通过。虽然FDA委员会通过并不意味着最终获批,但也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Shield能否撼动Cologuard不得而知。因为Shield虽在依从性方面略有优势,但在性能方面显著低于Cologuard。
后续的一切,仍需看Guardant Health的商业化表现。不过,在结直肠癌早筛领域,Exact Sciences与Guardant Health的缠斗,无疑是值得市场关注的。
这不仅是守擂者与攻擂者的竞争,更是结直肠癌领域的一次技术路线的纷争。而这种纷争,将会一直存在。
01、性能方面不占优
从投票结果来看,FDA委员会对于Shield颇为认可:
7-2的投票结果认为,Shield的潜在收益大于其风险。另外,关于测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个人投票分别为8-1和6-3。
虽然有一定争议,但大部分FDA委员还是认为Shield能带来实打实的临床获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Shield有能力超越市面上的竞争对手,比如Cologuard。
“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是用来衡量早筛产品性能的核心指标。其中,灵敏度指的是找出阳性患者的能力,特异性指的是检出阴性患者的能力。
根据数据结果来看,Shield检测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83%,对腺癌的灵敏度13%,特异性为90%。
对比下来,Cologuard可以说是完胜。Cologuard检测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92.3%,对腺癌的灵敏度为42%,特异性为87%。
简单来说,在肿瘤的检出能力方面,尤其是找到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方面,Cologuard可以说是。
并且,Exact Sciences已经对Cologuard进行了升级,Cologuard 2.0展现了更优秀的数据:灵敏度为94%,对腺癌的灵敏度为43%,特异性为93%。
Cologuard 2.0的临床BLUE-C涉及20000多名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是评估结直肠癌筛查测试的最大临床试验之一,远远超过Shield的7800人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因此,其在数据的可信度方面要更高。
总体来说,在未来与Cologuard 2.0的对垒中,Shield的性能表现并不容易占到优势。
02、依从性或更佳
尽管性能不占优势,但这并不妨碍Guardant Health对Shield抱有极高的期待。核心原因之一在于,Guardant Health认为Shield在依从性方面更占优势。
在结直肠癌早筛领域,依从性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原因在于,对于所有患者来说,“金标准”结直肠镜的检查过程痛苦不堪。
大家都知道,做肠镜检查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提前做好“清肠”准备;而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接受“异物”的入侵,即便是全麻也会有相应的不适。
这也给了挑战者弯道超车的机会。
作为全球早筛领域商业化成功的典范,Exact Sciences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Cologuard,在依从性方面就占据显著优势。
Cologuard通过检测便中某些DNA标记物和血液来筛查肿瘤。所以,在检测过程中,使用者只需收集便即可,避免了肠镜的一系列痛苦操作。
由此,肠镜恐惧患者拥有了亚博体育选择:他们可以首先通过Cologuard做前置筛查,若呈现阳性结果再由“金标准”肠镜确认。
而Guardant Health认为,结直肠癌早筛产品的依从性还有提升空间,其秘籍是“液体活检”。
Guardant Health选择的体液为血液,不管是坏死、凋亡或者是正常的生理活动,肿瘤细胞都会在血液里留下痕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等。
相比于自取便,“一管血验癌”看上去的确更具依从性优势。
Guardant Health表示,非侵入性便检查的依从率介于43%—66%之间,而液体活检类结直肠癌早筛产品的依从性可以达到90%。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只是,在有效性劣势面前,Shield能否突围还有待商榷。毕竟,它不是第一个想要颠覆Cologuard的。
03、谁才是最优解?
如果获得批准,Shield可能成为继2016年获批的Epi proColon之后,美国第二种基于血液的结直肠癌早筛的手段。这也意味着,Shield将接过Epi proColon的衣钵,向Cologuard发起进攻。
Epi ProColon是美国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基于血液检测结直肠癌的早筛产品。在其获批之际,主打的核心亮点便是依从性。
不过,该产品的性能并不突出,整体灵敏度只有68%,腺癌的检出率更是低至11%,与“金标准”肠镜相距甚远。
这也导致,市场上很少有人提及Epi ProColon,因为它没有得到医生的认可,并且仍然被排除在临床实践指导之外。
毕竟,对于早筛产品来说,效果至关紧要。例如,FDA就提到,就Shield的性能来看,结直肠癌的漏诊率可能是千分之一,而腺癌的漏诊率可能达到10%。
这不管是对于患者还是医保、商保体系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这也意味着,即便Shield获批上市,最终Guardant Health能否将Shield顺利商业化,也需要继续观察。
当然,不管Shield成绩如何,Cologuard系列的挑战者还会持续涌现。从根本上来说,结直肠癌早筛技术路线方面,液体活检与便样本的争斗将持续存在。
未来,两者将会以怎样的竞争模式存在,是值得市场跟踪观察的。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市场分析
百亿美元市场被撬动:强生半个月两次收购只为特应性皮炎,推动市场重新洗牌?
5月28日,强生宣布与Numab Therapeutics达成最终协议,强生将以约12.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Numab子公司Yellow Jersey Therapeutics,以获得一款治疗特应性皮炎的first-in-class双抗——NM26的全球权利。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
这是强生一个月内收获的又一款双抗产品。就在几天前(5月16日),强生宣布与Proteologix公司达成一项协议,将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后者。Proteologix的产品组合包括正计划进入一期临床开发的PX128和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PX130,这是一款靶向白细胞介素13(IL-13)和TSLP的双特异性抗体,用于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和中重度哮喘。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年中完成。
半个月两笔收购,均围绕特应性皮炎赛道展开,这一赛道真有如此魅力?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特应性皮炎是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瘙痒疾病之一,患者人数庞大,在特应性皮炎市场的广泛需求下,药企研发兴趣也是愈发浓厚。随着各家药企在临床适应症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张,特应性皮炎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市场将成为一大红海。
“另外,目前市场上特应性皮炎布局企业主要围绕生物靶向治疗药物以及免疫治疗药物出发,双抗药物较少。而从双抗药物赛道来看,由于现在整体还处于早期快速发展的阶段,部分有显著优势自主技术平台的企业目前相对来说进度较快且具有发展潜力,强生选择入局这一赛道也意味着该赛道具有较大发展前景。”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分析指出,2020年中国特应性皮炎药物市场规模约37.7亿元。结合未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加等因素,未来此市场将会以27.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于2025年达到约126.3亿元,2025至2030年,中国特应性皮炎药物市场规模将会以18.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达到294.3亿元。另据著名分析机构Global Data预测,全球特应性皮炎市场将以11.1%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7年突破170亿美元,国内外巨头纷纷布局这一赛道,百亿美元市场被撬动。
AD市场竞争激烈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被称为皮肤科的“头号”顽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并发症。
谈及该疾病的特色,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顾超颖教授日前表示,该疾病有遗传过敏素质,会早年发病,一岁以内的发病率在30%左右,1到7岁的发病率在12.94%左右,整体青少年的发病率在10%左右。人的一生当中整体发病率在2%~10%;该疾病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因为是顽固性湿疹,所以会反反复复发作。尤其是中重度的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可能一年内反复发作九次以上,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半年内都会遭受到该疾病的困扰;这是一个炎症性疾病,存在免疫机制的异常,特应性皮炎的炎症性可能会导致全身其他的过敏疾病的共病,如鼻炎、哮喘、嗜酸性食管炎等各种问题。
受到疾病特点的影响,AD会使得患者皮肤剧烈瘙痒更为明显,甚至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社交生活。在临床需求之下,患者们对于治疗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临床上AD的治疗方式也不断出现。
万联证券分析指出,目前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创新治疗药物主要有IL-4R单抗、JAK抑制剂等。其中,赛诺菲Dupixent(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2019年3月FDA批准上市后,其销售额便快速走高,至2019年,Dupixent全球销售额已经超过了20亿欧元,其中,美国区销售额占据了超过80%的份额。2020年6月,Dupixent在国内获批上市。
赛诺菲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431亿欧元,同比增长5.3%,IL-4R抗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销售额达到115.56亿美元,赛诺菲预计Dupixent2024年销售额将达到130亿欧元(140亿美元)。
国内在研IL-4R抗体竞争激烈,涉及企业康诺亚相关产品已经处于申报上市阶段,麦济生物、康乃德/先声药业相关产品已进入III期临床,正大天晴、恒瑞医药、三生国健、荃信生物等企业的相关产品已进入II期临床阶段。
除了IL-4R抗体,JAK1抑制剂也是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领域的新星,目前全球共两款JAK1抑制剂获批AD适应症,分别是艾伯维的乌帕替尼和辉瑞的阿布昔替尼,而国内泽制药旗下一款JAK抑制剂杰克替尼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适应症目前处于临床Ⅲ期。
“JAK抑制剂最主要的优势在于起效比较快,但是它最大的问题也是它的安全性问题。相对来说,对于肝肾功能、骨髓、血象等影响比较显著,一旦使用了免疫抑制剂,还需要非常密切地监测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有临床专家表示,在特应性皮炎药物治疗市场,免疫抑制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这也给靶向生物抑制剂乃至未来亚博体育新药以竞争机会。
巨头瞄准双抗市场
在赛诺菲、艾伯维、辉瑞竞相争逐AD赛道时,免疫巨头强生也不甘示弱。
从当前的动作来看,12.5亿美元收购了Numab Therapeutics的实验药物NM26是强生在这半个月内以来第二次收购布局特应性皮炎,这也凸显出该公司专注于扩大其免疫学治疗。
根据公开信息,NM26即将进入II期研究,用于治疗AD,靶向IL-4Rα和IL-31。与现有治疗方法相比,NM26是一款first-in-class双抗,可提供独特的益处。而强生以8.5亿美元收购的Proteologix公司,其中就包括一种靶向IL-13和TSLP的双抗PX128,该双抗即将进入针对中度至重度AD和中度至重度哮喘的I期临床开发。
谈及双抗药物市场前景,上述分析师表示,理论上来说,双抗相对于单抗具有肿瘤杀伤力更强、特异性更好、更能准确靶向肿瘤细胞并降低脱靶毒性等优势。双抗在临床疗效、耐药性、安全性(以罗氏Mosunetuzumab为例CRS较高)乃至商业化(较之单抗,价格还是显著较高,且医保存在一定难度)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观察和探索,最终还是要聚焦临床价值。
该分析师认为,针对双抗赛道的高质量发展,在2022年,CDE发布了《亚博体育》。这对产业来说,一方面,提升了双抗研发的进入门槛,该原则下要求研发者需要有充分的研究和足够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能够在立项阶段即优选靶点和结构设计,并且在临床研究阶段把握风险控制/给药策略等关键问题,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为进展较快的头部企业提升了竞争壁垒;另一方面,产品开发需要结合临床需求寻找思路,“解决单抗不能解决的治疗问题,为患者带来单抗治疗所不具备的临床获益”,例如单抗药物的耐药问题、尚未覆盖的细分适应症场景、挑战现有SOC等。
“不过,双抗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也面临诸多挑战。从生产技术角度来说,主要需要突破双抗分子成药性差和产业效率低的技术障碍。另外,整体来看,在双抗的研发和商业化方面,最大的难题还是如何从产品疗效、适应症、竞争格局、药物价格等多重因素综合判断药物的市场前景。”上述分析师说。
不过,根据市场表现来看,2023年是双抗的爆发之年,罗氏、艾伯维、强生和辉瑞均有双抗产品获批上市。而国产双抗也未停止追赶的脚步,康宁杰瑞制药、泽制药、荣昌生物、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药企均在加速布局。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预计在3-5年后进入集中收获期。双抗赛道已经开启了一个巨变的时代,后续会有亚博体育药企乘上这趟时代的列车,至于双抗药物能否在市场上获得较好的业绩表现,强生未来能否凭借双抗产品在AD赛道获得较好的业绩表现,仍需市场验证。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超6亿美元交易背后,创新药出海新势力的崛起
在医药行业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大潮中,洞悉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格局的演变,显得尤为关键。因为时代变化太快,就连出海趋势都在日新月异。
在国内药企的出海军团中,除了百济神州、传奇生物等明星企业,一些平台型企业的尝试也日益引人注目。
例如,在商业化平台方面,科兴制药、康哲医药等企业在进行尝试;而在技术平台出海方面,则涌现了以诺纳生物为代表的玩家。
就目前而言,以诺纳生物为代表的少数技术平台企业,发展正在持续加速。就在5月23日,诺纳生物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一项临床前单抗的合作协议,总金额高达6.04亿美元。
这一系列动作预示着,这些平台型企业正在成为推动中国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新力量。
01、高频出海“新物种”
自2023年起,国产创新药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速,这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分工与合作中的新地位,也反映了产业生态日渐成熟。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新一代技术平台型biotech,正在成为这场出海浪潮的主力军之一。
诺纳生物便是其中的代表。尽管公司成立于2022年11月,但在出海的数量上,诺纳生物已经展现出不俗的实力。
据不完全统计,诺纳生物成立至今,合作伙伴中属于大型跨国药企及明星企业的数量近20家。得到这些头部合作伙伴的认可,证明其在全球主流药物研发领域的竞争力。
诺纳生物成功出海,与其明确的商业模式密切相关。
公司采取了“技术出海”策略,通过技术赋能海外药企,以合作研发的模式推进;同时,也通过管线出海,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实现价值最大化。多样性的出海合作模式,也是其在数量上大幅领先的关键因素。
然而,诺纳生物在出海这条道路上,并非仅靠数量取胜,更关键的是合作质量。
首先,诺纳生物在出海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去年12月份,辉瑞通过引进的方式,获得诺纳生物MSLN ADC药物HBM9033全球权益。由此,HBM9033成为首个出海的MSLN ADC药物。
其次,是合作伙伴的质量。上文提及,成立一年以来,与纳诺生物合作的大型跨国药企、全球明星企业数量近20家,这些巨头的认可,验证了其技术实力。
最后,是合作条款的质量。对于一笔BD交易来说,合适的首付款与可观的里程碑款,共同决定着交易的质量。此次与阿斯利康的合作项目,首付款加上近期里程碑就达到2900万美元,另有高达5.7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和基于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此前,辉瑞与诺纳生物就MSLN ADC的合作,交易预付款和近期付款则达到5300万美元,此外还有高达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净利润分成。
灵活且高质量的合作,为诺纳生物构建了业绩“蓄水池”,目前其合作协议总额已经接近30亿美金。未来,诺纳生物有望基于里程碑款等多种创收模式,实现业绩层面的持续增长。
02、技术与远见的胜利
去年以来,国产创新药密集达成出海合作,实际上是新一代biotech研发成果的集中展现,研发实力正在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诺纳生物的快速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诠释。
创新药的开发过程,本质上是基于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诺纳生物的底层技术平台包括Harbour Mice旗下的H2L2和HCAb。
H2L2技术以其高效产生全人源抗体的能力著称,所产生抗体成熟度高且亲和力强,在开发具有BIC或FIC潜力的分子方面具有优势;HCAb技术则专注于开发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的分子,同时降低产业化的难度和成本。
在Harbour Mice的基础上,诺纳生物进一步升级形成了HBICE平台,具备两大优势:
其一,双重结合机制导致TME内免疫细胞的选择性激活,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周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激活;其二,足够灵活,能够生成具有不同结构和亲和力的分子。
也就是说,HBICE在继承母公司技术平台提高研发效率、开发形式多样性的优势同时,还能够突破现有联合疗法甚至双抗平台的局限性。
例如,B7H4xCD3双抗HBM7004是HBICE平台的一个典型分子。它采用独特的“2+1”不对称形式设计,由二价B7H4VH结构域和活性降低的单价CD3 Fab结构域组成,实现了“前者增加亲和力驱动的细胞毒性、后者降低全身毒性”的目标,有望打破4-1BB靶点不可成药的历史。
诺纳生物的技术平台不仅拥有固有优势,更具备了前瞻性这一核心特质,使其成为下一代疗法开发的有力候选。
在近期的投资者活动日上,阿斯利康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800亿美元营收目标,并展示了其战略路线图,明确了在下一代免疫疗法领域的重心:双抗。其中,由HBICE平台研发的HBM7022也是阿斯利康未来推进研发的重中之重。
也就是说,诺纳生物的布局重点,与阿斯利康这样的MNC不谋而合,这无疑彰显了其在行业内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也为双方后续的合作带来亚博体育可能。
诺纳生物的前瞻性思维,也体现在Harbour HCAb PLUS技术平台的开发上。这一平台的先进之处在于,它能够将HCAb平台产生的分子与抗体/蛋白、有效载荷、细胞和纳米颗粒等多种分子相结合,为未来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无限选择。
正是基于上述技术平台的优势,诺纳生物在赋能合作伙伴和推进自身管线研发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进而使其在新一轮的出海浪潮中脱颖而出。
当然,除了技术优势,诺纳生物还具有效率优势。作为合作伙伴,诺纳生物能为对方提供从发现到临床前研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即I to I服务:
通过提供全面和专业的一体化服务,诺纳生物尽可能降低新药开发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这并非传统的CRO服务,I to I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也正是这种高效的服务模式,让其获得了诸多合作伙伴的青睐。
03、创新力量的速度与激情
时间与技术的结合,就像在最佳季节选择肥沃土地耕种,中国创新药企在出海领域迎来了黄金时期。对于诺纳生物这样的平台型企业,则借此契机,展现速度与激情的成长轨迹。
核心逻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平台型企业,由于技术的全面性,能够抵御周期性波动,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带来重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诺纳生物的技术平台优势不仅在于能够提高效率、突破现有局限性,还在于其广泛的覆盖范围。
就目前而言,基于技术平台,无论是双特异性/双表位ADC还是CAR-T等下一代疗法,诺纳生物都能实现覆盖。这保证了其出海的可持续性。
其次,“技术+效率”的双重优势,往往更容易获得合作伙伴的认可,形成良好的口碑,加速合作进程。
对于创新药物而言,质量和速度的结合至关重要。因此,那些拥有优异成绩的企业,通常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
以海外企业为例,尽管Medpace的报价高于IQVIA,但客户并不会因此而排斥它。核心原因在于,客户选择Medpace并非基于价格,而是基于其服务质量,这也正是Medpace积累良好口碑的原因。
诺纳生物的发展也正在体现这一点。自去年年底与辉瑞达成合作以来,短短半年时间内,诺纳生物又成功牵手阿斯利康,连续与跨国药企建立合作关系。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彰显了诺纳生物在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更是其市场扩张战略的有力体现。
可以预见,以技术为支撑,以效率为保障,诺纳生物有望进入发展加速阶段,不断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为全球患者带来亚博体育希望和福祉。
当然,诺纳生物的发展轨迹并非孤立的案例,它映射着中国创新药物行业的崛起和雄心。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百亿美元的较量,GLP-1产能之争
GLP-1的产能紧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过去几年,GLP-1断货的消息,在全球各个国家不断流传。例如,早在2022年4月,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开始不断收到,来自患者及医生群体反馈的Ozempic短缺信息。
在降糖适应症之外,GLP-1在减肥领域的兴起,让需求急剧上升,而产业化的限制导致了产能难以短期内大幅跟上。短缺,难以避免。
未来,随着GLP-1的适应症继续扩充,需求大概率还会继续上升。
就在上周五,诺和诺德宣布,根据III期FLOW试验,semaglutide显着降低了患有慢性肾病(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诺和诺德预计,将于今年提交申请,将司美格鲁肽的标签扩大到CKD。
因此,GLP-1领域的竞争,除了临床本身,还有产能,这是所有入局者已然清楚的赛点。只是,产能的投入上限或许没有天花板。
同样是在上周五,礼来宣布将在印第安纳州的生产基地,额外投资53亿美元扩充GLP-1产能。这意味着,其在印第安纳州的总投入将达到90亿美元。
礼来表示,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制造投资,也是美国历史上对合成药物API制造的最大一笔投资。
事实上,在入局GLP-1产能军备竞赛以来,礼来已经宣布了超过18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诺和诺德也不甘示弱,宣布的总投入力度并不逊色于礼来。
这场GLP-1产能之争,无疑将医药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推向了新的高度。
01、躲不开的问题
在小分子药物登陆历史舞台之前,以多肽形势存在的GLP-1药物,产能是躲不开的话题。这与多肽药物的工艺有关。
传统多肽的生产有诸多技术路线,主流的是通过固相多肽合成(SPPS)的方法实现。
SPPS工艺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可自动化、产品收率和纯度较高;但缺点是,中间产物不可纯化、投料比较大,且周期相对较长等。
在该工艺下生产,首先需要将氨基酸逐次偶联到树脂上,然后将多肽从树脂上切割下来,并去除氨基酸侧链保护基,最终得到多肽粗品。
接下来,需要再经过诸如反相色谱的方式进行纯化和转盐,经过冻干或者喷雾干燥得到最终的API纯品。
在生产车间进行的GMP生产,正常的缩合速度是每天(8小时)2个氨基酸。对于semaglutide这样有31个残基的长肽,单单固相合成可能就需要15天以上的时间。
而且,多肽的切割通常是经过小的批次体积进行的。因此完成一个批次的合成、纯化、分析、放行,很可能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囿于多肽药物通常较高的活性和较小的需求量,大多数CDMO的固相多肽合成釜提交都比较小,通常在1000升以下。
因此,在需求突然出现爆炸式增长的当下,产能成了最大的桎梏。由于工艺改进空间不大,GLP-1的产能问题,只能通过在不同地点扩建厂房的方式解决。
一场产能大战,正在全球多地开打。
02、烧出新高度
扩张产能是所有药企的意料之中,但意料之外在于,烧钱力度可能超出了所有药企的想象。
礼来在印第安纳州的生产基地,最初在2023年4月份提出。当时,在礼来的规划中,总投资额为37亿美元。
这笔投资,已经是礼来历史上在单一地点的最大制造投资。只是,这一纪录并没有保持太久。在今年5月份,这笔投资额已经增长至90亿美元。
无独有偶,诺和诺德的投资,也出现了“超预期”的情况。为了应对产能问题,2023年6月诺和诺德宣布,拟投产23亿美元扩建丹麦工厂。
不过,到了2023年11月,诺和诺德的本土工厂规模提升计划大升级,总投入预计超过60亿美元。
2023年,诺和诺德总共宣布了9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并且在2024年初以1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三座康泰伦特生产设施。
当然,药企的扩张,都是建立在强烈的需求基础之上。2024年第一季度,semaglutide的3款产品合计创收422亿丹麦克朗,约合61.32亿美元。市场预计,semaglutide今年销售额或超280亿美元,成为新晋药王。而礼来的GLP-1药物系列也在快速放量。
目前的旺盛需求,主要基于减肥药市场。今年4月份,诺和诺德表示,每周大约有2.5万名新的患者使用semaglutide的减肥版本,这是2023年12月美国患者使用数量的4倍,但还在快速增长。
但正如上文所说,GLP-1的需求,不仅仅是减肥药。目前在心脑血管、阿尔兹海默症、MASH等诸多领域,GLP-1都展现了极强的竞争力。
这意味着,未来GLP-1有可能成为慢性病领域的超现象级药物。也正因此,在这样的预期下,巨头们不断提高着自身产能的投入预算。
03、被拔高的门槛
随着巨头们在GLP-1药物产业化上的持续重金投入,这一领域的入场门槛正被不断推高。产能的扩充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技术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体现。
以诺和诺德为例,其在丹麦的产能扩充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两个目标:
首先,新工厂将采用最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技术,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制造工艺的变化;其次,完善其全球价值链,不仅关注原料药生产,也包括药品包装等环节。
这种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无疑为后来者在价格竞争上制造了障碍。
礼来在印第安纳州的产能扩充同样强调了利用最新技术和自动化,以实现生产效率、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的最优化。
对于后来者来说,要想在GLP-1这一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获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在药物疗效上与现有药物相媲美或更优;同时,在产业化端,面对巨头们的资本和先发优势,后来者需要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研发端本就是一场大冒险,产业化端更是一大挑战。这意味着,后来者需要在研发、产业化、资本运作等多个维度展现出足够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和资本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创新和效率的全方位竞争。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运作管理
万亿银发经济蓝海,正吸引药企纷纷布局!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均呈现高发态势,医药、养老、医疗等产业快速发展,银发经济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银发经济目前总规模可以达到7万亿,2035年将达到30万亿。
政策端支持经发经济的发展,包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均有提及发展“银发经济”;23年12月召开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新年九项重点工作之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再次提及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1月,《亚博体育》提出,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进一步支持了银发经济的发展。
面向万亿银发经济蓝海,国内众多药企纷纷布局。总的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健康消费品、体检、康复器械、疫苗等领域。
例如,今年3月份,国药、赛诺根宣布合作,将成立合资公司国药赛诺根引进口服衰老抑制剂SRN-901N RESTORIN(瑞拓龄),满足国内患者抗衰的需求。
今年1月份,以岭药业就公司在银发经济领域的布局情况回应投资者称,围绕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发病率高、市场用药量大的六大类疾病,公司目前拥有专有的新药14个。
2023年,昆药集团被华润三九收购后,完成了战略重塑,明确未来将深耕慢病健康领域,并逐步推动公司“1381”事业部和“777”事业部产品进入华润三九商道,目前已完成了针对国内20个省区一级渠道商的整合工作,从粗放式渠道商合作模式转变为聚焦少数、关键渠道商,院外业务提质有了明显的增速。公司更是作出了打造银发经济健康头股等战略目标。
同仁堂在2015年成立亚博体育同仁堂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10月组建挂牌为医养集团,声称要全力以赴开启“医养大健康”领域的新布局。目前,同仁堂医养在医疗领域已托管、划转、并购4家专科中医院,近10家社区医院,并在2022年全面启动“互联网+中医”诊疗业务。公司还定下了努力实现五年内成为五十亿级规模企业集团的目标。
精华制药早在2020年5月分立设立宜兴苏欣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为资产管理型公司,主要依托于子公司宜兴苏欣护理院、宜兴市苏欣养护院开展养老护理业务,主营业务收入包括门诊收入、体检收入、护理收入。公司预测,2021年到2025年苏欣养老公司的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3.41%、8.06%、7.26%、6.06%、5.62%。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包括白云山、先声药业、恒瑞医药、海正药业等多家国内上市公司都在开展相关药物研发。在行业人士看来,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庞大,此赛道未来竞争或更加激烈。
(信息来源:制药网)
 
IgA肾病领域大额收购案不断,国内外药企竞速“蓝海”市场
5月28日,日本企业Asahi Kasei Corporation(“旭化成”)宣布拟以111.64亿瑞典克朗(约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alliditas Therapeutics AB(“Calliditas”),作为其在医疗保健领域国际扩张计划的一部分。此要约收购比Calliditas在5月27日的收盘价溢价约83%。
“Calliditas的产品Tarpeyo,是目前唯一完全获批的、用于治疗有疾病进展风险的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成人患者,以减少其肾功能丧失的产品,与旭化成现有的治疗领域高度互补。”旭化成在公告中表示,“通过释放Calliditas现有的业务运营潜力,将加速其向全球药企的转型。”
自免领域一直以来备受药企关注,而在众多分赛道中,IgA肾病的热度正在迅速上升。去年下半年以来,Novartis(诺华)、Biogen(渤健)、Vertex Pharmaceuticals(福泰制药)纷纷大手笔布局IgA肾病领域。而在国内市场,恒瑞医药、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药企也在竞速研发。
“过去几年,新药研发扎堆肿瘤、免疫等领域,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肥胖、脱发、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创新药企竞逐的新赛道,有望诞生重磅单品。”有券商分析师表示,“未来几年跨国大药企的很多重磅产品面临专利悬崖,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常见的做法即通过不断并购创新药企来丰富管线。”
大手笔收并购不断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在2020年12月发文指出,肾病已经从世界第13位死亡原因上升到第10位,死亡人数从2000年的81.3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30万人。而《亚博体育》于日前也刊文指出,IgA肾病(IgAN)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0%~40%的患者在诊断后2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IgA肾病主要特征为免疫球蛋白A在肾脏中的积聚,无症状血尿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疾病多始发于青壮年,20-40岁的患者占比约80%。沙利文报告显示,全球IgA肾病患者人数由2015年的880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930万人,预计2030年全球患病人数达到1020万人。
患者群体庞大,但IgA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仍是以控制血压及蛋白尿,延缓肾功能及疾病进展为主要目标。不少跨国药企纷纷出手抢占“蓝海”市场。当地时间5月22日,渤健宣布以潜在总额达18亿美元款项收购Human Immunology Biosciences(HI-Bio),其中预付款达11.5亿美元,剩余6.5亿美元为里程碑付款。预计该交易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
HI-Bio专注于为免疫介导性疾病领域开发免疫疗法。其核心资产felzartamab(菲泽妥单抗)是一款靶向CD38的单抗,已获美国FDA颁发的突破性治疗资格(BTD)和孤儿药资格(ODD),用于开发原发性膜性肾病、IgA肾病、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等多个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其中IgA肾病的临床试验处于临床2期阶段。
4月10日,福泰制药宣布,将以约49亿美元收购Alpine Immune Sciences(“Alpine”),以获得后者治疗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而Alpine布局的管线中,Povetacicept在IgA肾病(IgAN)中显示出潜在的同类最佳疗效,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启动3期临床。
Alpine方面称,“povetacicept在多个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机会,包括但不限于肾脏病学、结缔组织病(如狼疮)、血液学、神经病学和皮肤病学。”据悉,Alpine计划启动一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povetacicept的2期研究。
而在2023年6月,诺华宣布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hinook Therapeutics,将后者两款治疗IgA的临床开发后期药物纳入麾下。半年之后,诺华宣布全资收购瑞诺医药,进一步加强在肾病疾病领域的布局。诺华官网显示,瑞诺医药是Chinook与数家生命科学投资者共同设立的一家合资公司。
瑞诺医药的核心资产包括两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即atrasentan和zigakibart(BION-1301),均用于治疗IgA肾病。其中,诺华计划于2024年在美国寻求atrasentan加速审批的机会;而zigakibart已在2023年第三季度进入IgA肾病III期临床研究。
“肾病领域患者群体庞大,亟需亚博体育的创新疗法。从过往一年来跨国药企的大手笔收并购中不难看出,主打IgA肾病药物研发的创新药企,其潜力和价值正在被市场重新评估和认识。”上述券商分析师补充。
国内药企研发竞速
有研究显示,IgA肾病具有地区、种族差异,尤其是中国IgA肾病人群病理改变更严重、疾病进展速度更快。根据沙利文报告,IgA肾病在美国属于罕见病,患者基数不大,仅约13万~15万患者数。相比之下,我国IgA患者预计在2030年达240万人,群体基数庞大。
2021版KDIGO指南指出,对于没有变异形式的原发性IgA患者,治疗方式主要是优化支持性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指导生活方式、评估心血管风险等,并在必要时启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免疫抑制剂对于IgA的治疗价值仍具有争议。
“国内IgA肾病发病率相比全球其他国家地区高,国内确诊IgA存量患者百万级别,且目前IgA肾病治疗以支持性治疗为主。患者群体庞大及临床需求未被满足。”平安证券研报指出。IgA治疗亟需从疾病源头改变疾病进展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IgA肾病是多种机制共同导致的,而非单一机制,被称为“多重打击假说”。针对该假说的各个步骤,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疗法包括抑制过度的黏膜免疫反应、B细胞因子(BAFF/APRIL)抑制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拮抗剂、补体系统靶向治疗。国内不少药企也在创新疗法上寻求突破。
5月17日,荣昌生物宣布,泰它西普(BAFF&APRIL双重抑制剂)治疗IgA肾病的国内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目前,泰它西普预充式注射液在国内外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在国内,除此次完成入组外,预充式注射液剂型和冻干粉针剂型的桥接试验已启动。在海外,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干燥综合征、IgA肾病等适应症的国际Ⅲ期临床,均使用预充式注射液。
5月14日,恒瑞医药公告称旗下子公司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关于SHR-2173注射液的《亚博体育》。恒瑞医药方面称,该产品能够通过靶向异常激活的免疫细胞,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有望降低自身抗体水平,改善IgA肾病患者的疾病活动状态,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此外,恒瑞医药尚有两款IgA肾病治疗药物(补体系统靶向治疗)进入2期临床。
2月7日,翰森制药公告称,旗下附属公司豪森药业/翰森生物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HS-10398胶囊获批进行临床试验。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在4月23日公示信息显示,HS-10398胶囊登记的适应症为免疫球蛋白A肾病及膜性肾病,目前1期试验仍在进行中。
而在开发First-in-class的原研新药外,也有药企通过优化和改良剂型,进行差异化的创新。3月2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三迭纪3D打印药物产品D23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三迭纪表示,D23是一款自主研发的改良型口服布地奈德迟释片,通过作用于回肠的派尔淋巴结,降低缺乏乳糖酸化的IgA(Gd-IgA)的产生,从源头上治疗IgA肾病。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科技研发
上海医药I040获得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近日,上海医药开发的“I040”临床试验申请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亚博体育》。
I040是一款小分子化合物,临床前研究显示I040能在多个抑郁症动物模型上起到改善核心症状的效果,且安全性较佳。
2020年8月,上海医药与上海东西智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签订该产品的技术开发协议,上海医药据此拥有该产品完全知识产权,开发及商业化权利。
截至目前,全球未有同靶点同适应症的药品上市。
(信息来源:上海医药)
 
信达生物匹康奇拜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Ⅲ期临床研究达成主要终点
5月28日,信达生物制药集团今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重组抗白介素23p19亚基(IL-23p19)抗体注射液匹康奇拜单抗在中国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受试者中开展的Ⅲ期临床研究(CLEAR-1)中达成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CLEAR-1是目前本靶点全球唯一一个首要研究终点(16周PASI90)突破80%的银屑病三期注册临床研究。信达生物计划向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匹康奇拜单抗治疗银屑病的新药上市申请。
研究设计给药间隔长达12周一次
CLEAR-1(NCT05645627)是一项在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受试者中评估匹康奇拜单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500例受试者,按1:2:2的比例随机接受安慰剂、匹康奇拜单抗200mg(0,4,8周3次给药)后,在20周开始接受200mg或者100mg每12周一次给药的长期维持。研究设置双主要终点,分别为第16周时达到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改善≥90%(PASI 90)的受试者比例,和第16周时达到静态医师总体评分(sPGA)清洁(0分)或接近清洁(1分)的受试者比例。
主要研究双终点达成,匹康奇拜单抗短期起效明显,疗效优越
研究结果显示,CLEAR-1两个主要终点均顺利达成:第16周时,匹康奇拜单抗合计组PASI 90和sPGA 0/1分的受试者比例分别达到80.3%和93.5%,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ASI 90:2.0%,sPGA 0/1:13.1%;均P<0.0001)。这是本靶点全球唯一一个首要研究终点(16周PASI90)突破80%的银屑病三期注册临床研究,显示了匹康奇拜单抗在短期内起效明显、疗效强劲的同类最佳潜质。
匹康奇拜单抗一年期治疗内可维持长期稳健且强劲的皮肤清洁疗效
至第52周治疗期间,匹康奇拜单抗两个剂量组达到PASI 90和sPGA 0/1分的受试者比例维持稳定。第52周时,200mg组PASI 90和sPGA 0/1分别维持在84.9%及85.9%。这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接受匹康奇拜单抗长期治疗的疗效获益提供了强劲的临床数据支持。
关键次要终点均顺利达成,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此外,匹康奇拜单抗两个剂量组所有关键次要终点均顺利达成,包括第16周时达到PASI改善≥75%(PASI 75)的受试者比例、第16周时达到PASI改善100%(PASI 100)的受试者比例、第16周时达到sPGA清洁(0分)的受试者比例和第16周时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为0或1分的受试者比例;匹康奇拜单抗对上述指标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展现出了高竞争力并基本稳健维持至第52周。
匹康奇拜单抗安全性良好,无新发安全性信号
研究期间匹康奇拜单抗整体安全性良好,较以往临床研究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目前研究的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研究相关完整数据将在未来学术会议或同行审评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
关于匹康奇拜单抗(IBI112)
匹康奇拜单抗(IBI112)为重组抗白介素23p19亚基(IL-23p19)抗体注射液,是由信达生物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IL-23p19亚基。通过阻止IL-23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阻断IL-23受体介导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IBI112有望为银屑病在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024年5月,匹康奇拜单抗在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Ⅲ期临床研究(CLEAR-1)中达成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恒瑞医药:SHR-1905注射液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获批临床
近日,恒瑞医药官网发布消息称,其子公司广东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已收到NMPA核准签发的《亚博体育》,批准其1类新药SHR-1905开展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试验。
同时,这也是SHR-1905继哮喘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适应症之后,在国内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第三个适应症。
COPD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呈现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的流行病学特征。不仅如此,由于人口老龄化、庞大的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人群、结核感染等因素的持续存在,COPD的防控形势将十分严峻。
目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LABA和/或LAMA)是COPD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对于有急性加重史或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Eos≥300/µL,或合并哮喘或具备哮喘特征的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
尽管如此,在接受LABA+LAMA+ICS三联治疗的患者中,仍有30%—40%会经历中重度急性加重,显示出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及迫切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SHR-1905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单克隆抗体。该药物通过阻断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下游炎症信号的传导,最终改善炎症状态并控制疾病进展。在SHR-1905的独特机制和目前全球范围内无同类产品获批COPD治疗的双重buff加持下,SHR-1905优势不言而喻。
早在2023年8月,恒瑞医药就宣布与美国Aiolos Bio公司达成协议,将SHR-1905注射液项目有偿许可给Aiolos Bio。2024年初,GSK完成了对Aiolos Bio的收购,进一步增强了SHR-1905在国际市场的潜力。
在国内,恒瑞已获批上市14款自研1类创新药及4款2类新药。此次SHR-1905用于COPD的临床试验获批,标志着恒瑞医药在慢性气道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信息来源:求实药社)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复星医药自研创新药复迈替尼片药品注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5月24日,复星医药宣布,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小分子化学药物复迈替尼片用于治疗成人树突状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的药品注册申请于近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此前,该适应症已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FCN-159片为MEK1/2选择性抑制剂,拟主要用于晚期实体瘤、I型神经纤维瘤、树突状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低级别脑胶质瘤等的治疗。
该新药用于治疗成人I型神经纤维瘤于中国境内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该新药用于儿童I型神经纤维瘤、低级别脑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治疗于中国境内分别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该新药用于治疗组织细胞肿瘤、成人I型神经纤维瘤两项适应症已分别被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纳入突破性药物治疗程序。
根据IQVIA MIDASTM最新数据,2023年,MEK1/2选择性抑制剂于全球范围的销售额约为18.10亿美元。随着FCN-159片的药品注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有望为亚博体育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复星医药)
 
上海医药子公司马昔腾坦片获批上市用于肺动脉高压
5月29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上海上药睿尔药品有限公司的马昔腾坦片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亚博体育》。马昔腾坦是一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AH),以延缓疾病进展。
马昔腾坦片最早由爱可泰隆(Actelion)公司研制开发,2013年10月在美国以片剂首次上市。除本次获批的上海睿尔,截至目前,国内马昔腾坦片的生产厂家还包括原研爱可泰隆、南京正大天晴制药、中美华东制药、宣泰药业、江苏云阳集团药业。截至本公告日,上海医药对该药品已投入研发费用约人民币1694万元。
米内网数据显示,原研的马昔腾坦片2022年全球销售额达17.83亿美元,2022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超过1.8亿元。从专用于肺动脉高压药的产品格局看,2022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马昔腾坦片以45%的市场份额排在首位。
(信息来源:新京报)
 
全球上市
国产首个!复宏汉霖地舒单抗欧盟上市申请获受理
5月24日,复宏汉霖与Organon共同宣布,在研地舒单抗(Prolia®/Xgeva®)生物类似药HLX14的上市许可申请(MAA)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受理。
目前地舒单抗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商品名获批用于如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等一系列适应症。据估计,2019年欧洲50岁以上患骨质疏松症人数约3200万,其中2550万为女性患者。
此次MAA受理主要基于一项随机、双盲、国际多中心、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比较HLX14与欧盟市售原研地舒单抗(Prolia®)在高危骨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
复宏汉霖已于2022年与Organon达成授权许可和供应合作,授予其对包括HLX14在内的两款在研生物类似药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区域进行独家商业化的权益,协议覆盖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市场。
(信息来源:药时代)
 
LEQEMBI®(Lecanemab)在韩国获批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5月27日,韩国食品药物安全部(MFDS)已批准人源化抗可溶性聚集淀粉样蛋白-β(Aβ)单克隆抗体LEQEMBI®(Lecanemab)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或轻度AD(早期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
LEQEMBI®可以选择性结合可溶性Aβ聚集体(原纤维*),以及AD中Aβ斑块的主要成分——不溶性Aβ聚集体(纤维),从而减少大脑中的Aβ原纤维和Aβ斑块。LEQEMBI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完全批准的通过该机制降低疾病进展速度并减缓认知和大脑功能衰退的治疗方法。韩国是继美国、日本和中国之后,第四个获得批准的国家。
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韩国约有90万名痴呆患者,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十分之一患有痴呆,五分之一患有轻度认知障碍(MCI)。每名痴呆患者的年平均护理和医疗费用约为2,110万韩元,严重痴呆患者的费用约为3,310万韩元。
LEQEMBI的全球开发和注册申请由卫材主导,而产品则由卫材和渤健共同商业化和推广。其中,卫材拥有最终决策权。卫材韩国公司将负责该产品在韩国的分销和信息推广活动。卫材致力于与医疗专业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实现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5月29日快讯
白豆蔻:前期行情上涨,近期货源走销减缓,价格转缓,现市场原包统货价在46元左右。
益智:前期行情上涨,近期货源走销减缓,价格小幅下滑,现市场统货54-55元。
芡实:产地持续走畅,市场价格小幅上扬,亳州市场两瓣10厘货32-33元,四六瓣货在25.5-27壳芡实14.5元左右。
市场竹茹:货源走动一般,可供货源充足,行情稳定,现在市场竹茹青统货价格在6-7元上下,白丝统货9-10元,竹茹球15元左右。
市场淡竹叶:统货价在14-15元/千克。
市场苎麻根:购销一般,市面货源小批量需求为主,行情平稳,现在市场苎麻根统货价格在10元左右。
市场孜然:有上寻货商购限,货源需求不快,行情平稳,目前市场国产孜然统货售价40元/千克,进口货售价35-36元左右。
市场王不留行:走动尚可,有商小批量购货,行情平稳,现市场王不留行河北统货售价12-13元/千克。
市场乌梢蛇:货源充足,货源零散购销行情震荡,现在市场乌梢蛇全开售价620-630元/千克,半开的售价580-600元左右,进口货200元上下。
市场五指毛桃:购销一般,行情平稳,市场五指毛桃根统货售价40-45元/千克,中段55-65元左右,优质大段70-90元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5月30日快讯
现市场黑胡椒:报价在43元。
现市场升麻:光货报价在110-125元之间不等。
目前王不留行:产区毛货报价在6.3元,市场净货喊价在8元。
现市场湖北木瓜:报价在14元上下。
现市场牛蒡子:报价在22-23元之间。
现市场芡实:10厘货报价在32-33元之间,四六瓣报价在27元。
现市场进口砂仁:长果报价在34-35元之间,圆果报价在36元。
现市场川芎:统个报价在18.5-19元。
现市场吴茱萸:中花货报价在50元上下,小花货价在45-50元之间。
现市场黄瓜子:多报价在75-85元之间。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4/5/31 13:29:51      阅读651次)

亚博体育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亚博体育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